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区块链路径之争:可信性与可用性的博弈
区块链发展的两条路径:可信性与可用性的平衡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两种趋势。这一分叉源于可信性和可用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权衡。可用性指的是信息或产品易于理解和使用,如常见的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而可信性则涉及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比特币等项目就致力于解决如何建立对事物和数据的普遍信任。
这两种需求的并存导致了区块链技术的持续分叉。以比特币为起点,以太坊延续了其基本理念。尽管以太坊坚持去中心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分叉。许多人,包括公共系统中的从业者,对区块链的认知仍停留在这个阶段。
某些联盟链项目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妥协,部分原因是以太坊的使用体验不够理想。当转账功能扩展到智能合约时,链上逻辑变得复杂。转化为联盟链后,计算、存储和通信效率明显提高,这种分叉满足了特定需求。
验证是区块链行业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比特币采用对账验证,Layer2使用零知识证明,而某些项目虽然自称去中心化但未实现有效验证。验证主要有三种方式:担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内置有效市场假设。比特币尚未解决验证激励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后续所有问题的根源。
分叉实际上代表了两条发展路径的选择。开放式金融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典型应用如某些稳定币,但这inevitably带来中心化风险。靠近传统金融的路径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而远离传统的路径则往往晦涩难懂。
去中心化资产是比特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从货币理论角度看,比特币作为货币并不可行。现代货币理论已脱离金本位思想,认为货币应反映经济的动态信息。比特币的信息获取范围过于狭窄,其发行总量完全受算法控制。如果坚持初始架构,会发现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产品,而是在构建一个非合作博弈系统。
回顾社会发展史,早期管理多采用合作博弈方式,如宗教和政治体系。这些机制试图解决分配问题,检验个人贡献并约束行为。然而,谁来分配以及如何验证分配与贡献的一致性,这两个问题在传统社会管理中一直悬而未决。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政治机制面临合作博弈的困境,难以达到最优状态。
相比之下,市场机制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建立互信关系,明码标价的交换机制就是典型例子。从经济学角度看,《国富论》实际上描述了非合作博弈的规则及其带来的变革。
比特币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矿工基于自身算力参与挖矿,其决策影响着每个参与者。通过随机算法支付矿工,当信息传播足够广泛,所有人可自由进出时,系统就能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区块链从一开始就向全世界开放所有信息,实现了一般均衡的目标。
某些加密货币项目都在尝试构建非合作博弈系统,并由此沉淀出去中心化资产。这种资产的风险收益结构与传统大类资产截然不同。从信息论角度看,去中心化资产在消除不确定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虽然比特币价格波动较大,但其算力和交易数据完全公开,这一特性使其不确定性远低于传统信用资产或上市公司股票。我们不应用传统视角评判它。即便二级市场的引入可能导致价格波动,但矿工挖矿分配在博弈核心中仍相对稳定和确定,任何数据变化都能即时获取。
相比之下,传统权益类资产中,公司内部事件往往不对市场公开。关于比特币是否属于证券的争论,实际上涉及法律主体确认的问题。限制证券参与者购买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利用内幕信息获取优势。如果达到真正的分布式,就很难将其认定为证券类资产。
比特币在交易所与法币互换的过程,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比特币本身的博弈。最初的设想是在链上形成闭环,为链上资产提供类似传统金融的服务。然而,在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复制问题。要将智能合约完全去中心化并提供金融服务,需要解决实现方式、优势、价值捕获和沉淀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发现,去中心化交易所难以有效沉淀价值。
区块链不是简单的线性服务系统,它缺乏自动通信等功能。链上服务最终聚焦于去中心化金融服务,但关于如何捕获价值和如何竞争,这些问题本应在前期就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