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区块链世界里的法律护盾:比特币抢劫案引发的思考
加密资产的法律保护:从一起比特币抢劫案说起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逐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些资产虽然表现为代码和数据,但由于其蕴含的价值、可转让性和独占性,天然具备财产属性。在中国,虽然相关规定明确禁止将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使用,也禁止炒作,但司法实践中已普遍认可其作为"特定虚拟商品"或"数据型财产"的地位。
在刑事司法领域,涉及虚拟货币的案件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诈骗、盗窃和计算机犯罪等类型。而直接通过暴力或胁迫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的"抢劫类案件"则相对罕见。2021年发生在江西宜春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因其情节特殊、定性复杂,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的定性和量刑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情回顾: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
2021年5月,因炒币亏损的赖某得知彭老师持有至少5个比特币(当时单价约25.5万元人民币),萌生了抢劫的念头。他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找同伙,引来了向某的响应。两人在宜春会面并制定了详细的抢劫计划,准备召集至少4人实施犯罪。然而,在等待其他同伙到来的过程中,警方根据线索将两人当场抓获,犯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就宣告终止。
一审法院认定两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赖某三年、向某一年有期徒刑。二审法院则认为案件属于抢劫预备阶段,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因此改判赖某一年六个月,向某九个月,显著缩短了刑期。
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抢劫罪?
法院的生效判决明确认定,抢劫比特币构成抢劫罪。虽然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加密数据,但由于其具备交换性、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符合"广义财物"的特征。二审法院引用了相关规定,认为比特币属于"特定的虚拟商品",虽不具备货币地位,但仍是应受法律保护的"数据型财产"。
本案中,虽然赖某等人并未着手实施抢劫行为,但其行为已构成犯罪预备。两名被告人准备了作案工具,并详细制定了抢劫计划,符合抢劫罪的预备犯构成要件。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但考虑到案件未进入实施阶段,对被告人予以减轻处罚。
涉虚拟货币犯罪的量刑规则
在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中,量刑的一个关键难点在于如何认定"财产价值"。二审法院指出,对于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的价值认定应遵循"损失填平"原则,以被害人实际损失为核心依据,主要参考以下因素:
法院强调,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但并未禁止私人持有与转让。因此,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持有是合法的,其损失应依法得到保护。
结语: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
本案的裁判不仅为涉虚拟货币抢劫案件提供了指导,也清晰地表明: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虽不具货币属性,却拥有显著的财产价值。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侵害这些资产,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都将以财产类犯罪论处。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日益多样化,司法机关将面临更多新型案件的挑战。未来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建立更加统一、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同时,相关领域的法律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法律问题。
可以预见,加密资产将越来越多地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而任何侵犯其持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