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代幣經濟:互聯網時代的多層營銷新模式及其潛在風險

代幣經濟:互聯網時代的多層級營銷新形態

在加密貨幣市場的高速發展中,代幣已不再僅僅是技術或金融創新的載體,而演變成一場復雜博弈的籌碼。從交易平台到投資機構,從意見領袖到普通參與者,所有人都被卷入了這場"誰是最後接盤者"的遊戲。本文試圖揭示當前代幣發行與流通機制中的潛在問題:它如何類似多層次營銷模式運作,又是如何將利益向上層集中。希望能爲讀者提供一個更清晰的視角,在充滿希望與幻想的市場中學會辨別敘事與現實。

加密貨幣似乎重現了傳銷的某些特徵,只不過是以互聯網原生的方式,具有更高的傳播效率但透明度卻降低。許多代幣已演變成一種精巧的金字塔結構:頂層獲取最大利益,而普通參與者最終可能只剩下一堆價值不明的"空氣幣"。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問題的體現。

在傳統的多層次營銷項目中,產品往往價格虛高,效果卻不如市面上的替代品。其核心區別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銷售方式:不是通過常規零售渠道,而是由個人代理先行購買,再自行尋找下家。

結果很快就從"銷售產品"轉變爲"發展下線"。每個人購買產品的動機不是爲了使用,而是爲了以後能高價轉手。最終,當市場上只剩下投機者,沒有真正的用戶時,整個體系就難以爲繼。頂層參與者獲得了大部分非對稱收益,而底層參與者只能面對無人問津的庫存。

代幣金字塔

加密代幣的運作邏輯與多層次營銷頗爲相似。代幣本身就是"產品"——一種價格虛高、實用性有限的數字資產。就像傳銷體系中的分銷商那樣,持幣者購買代幣並非爲了使用,而是爲了在未來以更高價格出售。

這種金字塔結構雖與傳統模式相似,但加密貨幣有其獨特的參與者生態,構成了不同的層級。相比傳統產品,代幣是更理想的載體:它們能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更易於交易和獲取,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其運作邏輯大致如下:

在傳統模式中,如果你發展了下線,他們銷售產品或繼續進貨,你就能從中獲利。代幣的玩法也類似:你讓他人接手你的"籌碼",並吸引更多新人加入。這對你和你之上的人都有利,因爲新人提供了"退出流動性",推高價格。同時,新人因爲持有代幣,也會主動推廣(他們現在也有"籌碼"了!),而早期參與者則可以高位套現(收益倍數提高了!)。這套機制與傳銷模式相似,只是影響力更大。

你在這個結構中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動力不斷發行新幣、推動這套模式的延續。

加密金字塔:你在扮演哪種角色?

交易平台的關鍵角色

在加密貨幣生態的頂端,是那些掌控全局的交易平台。幾乎所有"成功"的代幣背後,都離不開交易平台及其關聯機構的深度參與。它們主導着代幣的分發和流動性,項目方如果希望接入平台、獲得分發資源,往往需要"付出代價"——通常是無償提供一部分代幣。

如果不遵循他們的規則,代幣可能無法上線,或者只能在流動性極差的環境中掙扎,最終默默消失。交易平台有權隨時更換做市商,要求項目方提供代幣借貸給其員工變現,甚至在最後時刻單方面修改服務條款。這種權力結構是公開的祕密,但參與者也只能默默接受——因爲這是換取"流動性"與"分發"的必要成本。

對創業者而言,交易平台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能否在頭部交易平台上線,往往取決於"關係網"而非項目本身的質量。這也解釋了爲什麼現在很多項目都出現了"隱形聯合創始人"或"前交易平台員工"的角色,他們負責搭建橋梁、打通渠道。沒有相關經驗或人脈,想完成上幣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做市商的角色

做市商理論上是爲市場提供流動性的角色,實際上卻常常協助項目方通過場外交易悄悄出貨,同時利用信息優勢反向收割普通用戶。他們通常持有代幣總量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有時高達數個百分點),借此影響交易,獲取非對稱的套利機會。對於流通量較小的代幣,這種影響會被極度放大,使他們在交易中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

單純"提供流動性"帶來的收益極其有限,但通過對普通用戶的反向交易,卻可以獲得豐厚回報。在所有市場參與者中,做市商對代幣的流通量了解得最透徹——因爲他們既知道真實的市場浮動量,又掌握大量代幣。他們處於信息優勢的頂點。

對項目方而言,做市商的"報價"也難以評估。不像理發等服務有明確價格,做市服務的費用因人而異。作爲初創項目,很難判斷哪些條款合理、哪些價格過高,這就催生了另一個灰色現象:隱形聯合創始人和"做市顧問"的泛濫。他們以顧問的名義牽線搭橋,卻進一步增加了發幣的復雜度和博弈成本。

投資機構與項目方的角色

在交易平台之下,是項目方和投資機構,他們在私募階段就獲取了絕大部分價值。在公衆尚未聽說某個項目之前,他們就以極低的價格獲得代幣,隨後再構建敘事,創造出貨的"流動性出口"。

加密貨幣投資機構的商業模式已經變得極度扭曲。相比傳統風險投資,在加密行業裏獲得"流動性事件"要容易得多,因此他們並不真正鼓勵長期建設者。實際上,情況正好相反——只要對自己有利,投資機構完全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掠奪性的代幣經濟模型。許多投資機構早已不再假裝自己在支持可持續的商業,而是系統性地參與、支持各種"拉高-砸盤"式的投機行爲。

代幣也催生出一種特殊的激勵機制:投資機構爲了提升管理費,有動機人爲抬高自己投資組合的估值(實際上是"收割"自己的有限合夥人)。這一點在低流通量的代幣上尤其常見——他們可以利用完全稀釋估值來標記帳面市值,從而虛增項目估值。這種做法極不道德,因爲一旦代幣全部解鎖,根本不可能以那樣的價格退出。這也是爲什麼許多投資機構在未來將難以再籌集新資金的關鍵原因之一。

雖然某些平台讓這個現實略有改善,但在加密行業的幕布背後,仍有大量黑箱操作是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看見的。

意見領袖的作用

再往下一級是意見領袖,他們通常在項目上線時免費獲得代幣,以換取宣傳內容。"意見領袖融資輪"已成爲行業常態——意見領袖參與投資,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再獲全額返還。他們利用自己的傳播渠道換取免費籌碼,然後對粉絲進行密集推廣,而這些粉絲最終成爲他們的"退出流動性"。

社區成員與活動參與者

"社區"和空投參與者構成了這個結構的底層勞動力。他們承擔最基礎的任務:測試產品、產出內容、制造活躍度,以換取代幣分發。但即便是這些活動,如今也已被"工業化":獎勵越來越少,付出的工作卻越來越多。

大多數社區成員往往在爲項目免費"工作"很久之後,才意識到自己其實只是項目方的營銷外包——而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項目就開始無情砸盤了。一旦他們認識到這一點,不滿情緒就會蔓延,"反戈一擊"。這種"憤怒的社群"對真正想做產品的項目極其不利,因爲它制造了額外的幹擾和噪音。

普通投資者的處境

這個結構的最底層,是理想中的散戶投資者——上面所有人的"退出通道"。他們被灌輸各種敘事和故事,賦予某個資產"迷因溢價",吸引更多人買入,好讓上層參與者順利出貨。

不過,這一輪週期和以前不同,散戶並沒有真正大規模進場。當前的散戶更爲謹慎、懷疑,這導致社區成員空拿着一堆價值不明的空投籌碼,而內部人士早就通過場外交易實現了套現。這可能解釋了爲什麼你在社交媒體上總能看到有人因代幣暴跌或空投毫無價值而憤怒抱怨:因爲這輪週期,散戶根本沒怎麼接盤,而項目發起人卻照樣獲利了。

加密金字塔:你在扮演哪種角色?

後果與反思

當前的加密行業,核心不在於做產品,而在於構建敘事——講述一個"高幻覺收益率"的故事,誘導他人購買某個代幣。專注於產品開發反而成了不被鼓勵的行爲(盡管這一點正在緩慢改變)。

整個代幣估值體系已經完全脫離現實,不再基於基本面,而是依賴"市值對標"進行橫向比較。項目的核心問題從"這個代幣解決了什麼問題?"變成了"它最多能漲到多少倍?"在這種環境下,項目幾乎無法被合理定價或評估。你購買的不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公司,而是一張彩票,投資加密貨幣時必須認清這一點。

構建敘事的模式非常簡單:只需要編造一個"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難以定價"的故事,例如:

"這是一個得到某知名投資人支持的穩定幣項目,它的代幣可以被視爲對某大型穩定幣發行商股權的間接敞口。看好這個代幣是因爲某公司的市值有數百億美元,而這個項目的營收和利潤都遠超該公司,且運營成本更低。目前市場上沒有任何產品能讓你直接投資該穩定幣發行商,這個代幣正好填補了空白!他們還在搭建一個類似某支付網絡的基礎設施,並計劃引入隱私功能。這是金融的未來,市值有望達到千億!"

如果你想說服朋友購買一個代幣,這類敘事非常有效。關鍵在於:故事要講得"夠清楚",但又要"留足想象空間",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幻想出一個高估值的未來。

未來展望

盡管存在這些問題,加密行業仍是少數幾個能爲普通人帶來極大非對稱收益的領域之一,但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投機是加密的核心產品契合點,也是最初吸引市場參與者關注我們正在構建的一切的"鉤子"。正因如此,我們亟需修復整個市場結構。

未來,像某些新興平台可能會徹底改變這場遊戲的規則,爲市場帶來更多公平性和透明度。這將是加密行業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Fren_Not_Foodvip
· 07-05 16:15
别说了 韭菜不想听实话
回復0
薛定谔的盈利vip
· 07-05 07:03
韭菜永远等着被收割
回復0
MEV猎手vip
· 07-05 06:57
多层代币就是玩mempool的艺术 盯准套利就完事了
回復0
ForkItAllvip
· 07-05 06:48
哈哈韭菜永远在最底层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