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代币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多层营销新模式及其潜在风险

代币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多层级营销新形态

在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速发展中,代币已不再仅仅是技术或金融创新的载体,而演变成一场复杂博弈的筹码。从交易平台到投资机构,从意见领袖到普通参与者,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谁是最后接盘者"的游戏。本文试图揭示当前代币发行与流通机制中的潜在问题:它如何类似多层次营销模式运作,又是如何将利益向上层集中。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在充满希望与幻想的市场中学会辨别叙事与现实。

加密货币似乎重现了传销的某些特征,只不过是以互联网原生的方式,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但透明度却降低。许多代币已演变成一种精巧的金字塔结构:顶层获取最大利益,而普通参与者最终可能只剩下一堆价值不明的"空气币"。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问题的体现。

在传统的多层次营销项目中,产品往往价格虚高,效果却不如市面上的替代品。其核心区别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销售方式:不是通过常规零售渠道,而是由个人代理先行购买,再自行寻找下家。

结果很快就从"销售产品"转变为"发展下线"。每个人购买产品的动机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以后能高价转手。最终,当市场上只剩下投机者,没有真正的用户时,整个体系就难以为继。顶层参与者获得了大部分非对称收益,而底层参与者只能面对无人问津的库存。

代币金字塔

加密代币的运作逻辑与多层次营销颇为相似。代币本身就是"产品"——一种价格虚高、实用性有限的数字资产。就像传销体系中的分销商那样,持币者购买代币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在未来以更高价格出售。

这种金字塔结构虽与传统模式相似,但加密货币有其独特的参与者生态,构成了不同的层级。相比传统产品,代币是更理想的载体:它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更易于交易和获取,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其运作逻辑大致如下:

在传统模式中,如果你发展了下线,他们销售产品或继续进货,你就能从中获利。代币的玩法也类似:你让他人接手你的"筹码",并吸引更多新人加入。这对你和你之上的人都有利,因为新人提供了"退出流动性",推高价格。同时,新人因为持有代币,也会主动推广(他们现在也有"筹码"了!),而早期参与者则可以高位套现(收益倍数提高了!)。这套机制与传销模式相似,只是影响力更大。

你在这个结构中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动力不断发行新币、推动这套模式的延续。

加密金字塔:你在扮演哪种角色?

交易平台的关键角色

在加密货币生态的顶端,是那些掌控全局的交易平台。几乎所有"成功"的代币背后,都离不开交易平台及其关联机构的深度参与。它们主导着代币的分发和流动性,项目方如果希望接入平台、获得分发资源,往往需要"付出代价"——通常是无偿提供一部分代币。

如果不遵循他们的规则,代币可能无法上线,或者只能在流动性极差的环境中挣扎,最终默默消失。交易平台有权随时更换做市商,要求项目方提供代币借贷给其员工变现,甚至在最后时刻单方面修改服务条款。这种权力结构是公开的秘密,但参与者也只能默默接受——因为这是换取"流动性"与"分发"的必要成本。

对创业者而言,交易平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能否在头部交易平台上线,往往取决于"关系网"而非项目本身的质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很多项目都出现了"隐形联合创始人"或"前交易平台员工"的角色,他们负责搭建桥梁、打通渠道。没有相关经验或人脉,想完成上币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做市商的角色

做市商理论上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角色,实际上却常常协助项目方通过场外交易悄悄出货,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反向收割普通用户。他们通常持有代币总量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有时高达数个百分点),借此影响交易,获取非对称的套利机会。对于流通量较小的代币,这种影响会被极度放大,使他们在交易中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

单纯"提供流动性"带来的收益极其有限,但通过对普通用户的反向交易,却可以获得丰厚回报。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中,做市商对代币的流通量了解得最透彻——因为他们既知道真实的市场浮动量,又掌握大量代币。他们处于信息优势的顶点。

对项目方而言,做市商的"报价"也难以评估。不像理发等服务有明确价格,做市服务的费用因人而异。作为初创项目,很难判断哪些条款合理、哪些价格过高,这就催生了另一个灰色现象:隐形联合创始人和"做市顾问"的泛滥。他们以顾问的名义牵线搭桥,却进一步增加了发币的复杂度和博弈成本。

投资机构与项目方的角色

在交易平台之下,是项目方和投资机构,他们在私募阶段就获取了绝大部分价值。在公众尚未听说某个项目之前,他们就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代币,随后再构建叙事,创造出货的"流动性出口"。

加密货币投资机构的商业模式已经变得极度扭曲。相比传统风险投资,在加密行业里获得"流动性事件"要容易得多,因此他们并不真正鼓励长期建设者。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只要对自己有利,投资机构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掠夺性的代币经济模型。许多投资机构早已不再假装自己在支持可持续的商业,而是系统性地参与、支持各种"拉高-砸盘"式的投机行为。

代币也催生出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投资机构为了提升管理费,有动机人为抬高自己投资组合的估值(实际上是"收割"自己的有限合伙人)。这一点在低流通量的代币上尤其常见——他们可以利用完全稀释估值来标记账面市值,从而虚增项目估值。这种做法极不道德,因为一旦代币全部解锁,根本不可能以那样的价格退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投资机构在未来将难以再筹集新资金的关键原因之一。

虽然某些平台让这个现实略有改善,但在加密行业的幕布背后,仍有大量黑箱操作是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看见的。

意见领袖的作用

再往下一级是意见领袖,他们通常在项目上线时免费获得代币,以换取宣传内容。"意见领袖融资轮"已成为行业常态——意见领袖参与投资,等到代币生成事件后再获全额返还。他们利用自己的传播渠道换取免费筹码,然后对粉丝进行密集推广,而这些粉丝最终成为他们的"退出流动性"。

社区成员与活动参与者

"社区"和空投参与者构成了这个结构的底层劳动力。他们承担最基础的任务:测试产品、产出内容、制造活跃度,以换取代币分发。但即便是这些活动,如今也已被"工业化":奖励越来越少,付出的工作却越来越多。

大多数社区成员往往在为项目免费"工作"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只是项目方的营销外包——而等到代币生成事件后,项目就开始无情砸盘了。一旦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不满情绪就会蔓延,"反戈一击"。这种"愤怒的社群"对真正想做产品的项目极其不利,因为它制造了额外的干扰和噪音。

普通投资者的处境

这个结构的最底层,是理想中的散户投资者——上面所有人的"退出通道"。他们被灌输各种叙事和故事,赋予某个资产"迷因溢价",吸引更多人买入,好让上层参与者顺利出货。

不过,这一轮周期和以前不同,散户并没有真正大规模进场。当前的散户更为谨慎、怀疑,这导致社区成员空拿着一堆价值不明的空投筹码,而内部人士早就通过场外交易实现了套现。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你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有人因代币暴跌或空投毫无价值而愤怒抱怨:因为这轮周期,散户根本没怎么接盘,而项目发起人却照样获利了。

加密金字塔:你在扮演哪种角色?

后果与反思

当前的加密行业,核心不在于做产品,而在于构建叙事——讲述一个"高幻觉收益率"的故事,诱导他人购买某个代币。专注于产品开发反而成了不被鼓励的行为(尽管这一点正在缓慢改变)。

整个代币估值体系已经完全脱离现实,不再基于基本面,而是依赖"市值对标"进行横向比较。项目的核心问题从"这个代币解决了什么问题?"变成了"它最多能涨到多少倍?"在这种环境下,项目几乎无法被合理定价或评估。你购买的不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公司,而是一张彩票,投资加密货币时必须认清这一点。

构建叙事的模式非常简单:只需要编造一个"听起来合理但实际上难以定价"的故事,例如:

"这是一个得到某知名投资人支持的稳定币项目,它的代币可以被视为对某大型稳定币发行商股权的间接敞口。看好这个代币是因为某公司的市值有数百亿美元,而这个项目的营收和利润都远超该公司,且运营成本更低。目前市场上没有任何产品能让你直接投资该稳定币发行商,这个代币正好填补了空白!他们还在搭建一个类似某支付网络的基础设施,并计划引入隐私功能。这是金融的未来,市值有望达到千亿!"

如果你想说服朋友购买一个代币,这类叙事非常有效。关键在于:故事要讲得"够清楚",但又要"留足想象空间",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幻想出一个高估值的未来。

未来展望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加密行业仍是少数几个能为普通人带来极大非对称收益的领域之一,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投机是加密的核心产品契合点,也是最初吸引市场参与者关注我们正在构建的一切的"钩子"。正因如此,我们亟需修复整个市场结构。

未来,像某些新兴平台可能会彻底改变这场游戏的规则,为市场带来更多公平性和透明度。这将是加密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分享
评论
0/400
永续多头人vip
· 9小时前
熊市抄底机会,空头们就等着哭吧!!!
回复0
Fren_Not_Foodvip
· 07-05 16:15
别说了 韭菜不想听实话
回复0
薛定谔的盈利vip
· 07-05 07:03
韭菜永远等着被收割
回复0
MEV猎手vip
· 07-05 06:57
多层代币就是玩mempool的艺术 盯准套利就完事了
回复0
ForkItAllvip
· 07-05 06:48
哈哈韭菜永远在最底层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