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合約交易:當代最隱蔽的成癮機器

加密交易:當代最隱蔽的成癮機器

加密市場,特別是合約交易,無休止地運行,提供高達百倍的槓杆,爆倉毫無預警,無需任何正式手續即可參與。這種環境已成爲加密世界中最隱蔽卻最高效的成癮機制之一。

文化人類學者娜塔莎・道・舒爾通過對拉斯維加斯賭博機玩家的深入研究,在其著作《運氣的誘餌》中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最危險的不是金錢損失,而是"機器迷境"本身——那種明知正在沉淪卻無法停止的精神狀態。

在這片看似由技術驅動、自由競爭的領域,我們目睹了越來越多交易者陷入深淵。盡管他們背景各異,但命運驚人相似:在合約交易這臺巨型老虎機前,不斷投入、不斷被吞噬。

他們的故事,正是我們如何被設計成癮的縮影。

從小康之家到負債累累

最近,一位網名爲"浙裏重生"的用戶發布的自述視頻引起廣泛關注。

據其自述,他曾是河北邯鄲一家大型國企下屬洗煤廠的副廠長,副科級幹部,稅後月薪九千,家庭條件優越。2018年結婚後,他和妻子育有一女,家庭關係和睦。

他形容當時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然而現在,一切都改變了。他的生活被合約交易徹底摧毀。

在接觸加密貨幣之前,他曾短暫參與過郵幣卡交易,小有收益。這段經歷沒有讓他警惕投機風險,反而埋下了僥幸心理,讓他對無需上班就能賺錢的想法產生了執念。

2020年他正式進入加密市場。起初只是小額現貨交易,但很快,初期的幾次"成功"徹底顛覆了他的金錢觀。短期內40%、50%的收益,甚至"一天能賺四五萬",這種巨大的正反饋摧毀了他對傳統工作的信心。

第一次本金虧完後,他不退反進,走上了更激進的道路:借錢開合約。10倍、50倍,甚至100倍槓杆接連嘗試;借錢、網貸、刷信用卡,每次都是爲了"再搏一次",甚至不是爲了致富,而是爲了"回本"。

起初他還試圖設置止損,但每次真正觸發時,總會取消。"怕錯過反彈"成了他的心理魔咒。

他描述自己的狀態像"鈍刀子割肉",今天充2萬虧了,明天再充2萬;從主流幣到山寨幣再到空氣幣,越投越小衆,越賭越絕望。

到後來,連網貸都借不到了。他只好向親友開口,編造各種理由四處借錢。一次次"衝進去再賭一把",換來的是一次次爆倉。四次大額虧損,四次填補窟窿:

  • 第一次虧了22萬,父母和親友幫他還清;
  • 第二次虧30萬,又靠親戚解圍;
  • 第三次虧65萬,他賣掉妹妹婚前準備的房子換得50萬,勉強填坑;
  • 第四次徹底崩潰,債務總額突破百萬,無力償還。

最終,他辭去國企職務,妻子遞交離婚協議,父親發來決絕短信"這個家沒有你",五歲女兒只知道"爸爸去外地打工"。

爲躲避催收,他租住城郊600元月租的單間,每天開網約車13-14小時,日流水300元,扣除成本後所剩無幾。智能手表不停震動的,是催收電話與短信,其中不乏威脅要羣發通訊錄的恐嚇。

他承認自己"早已對數字麻木",網貸與合約裏的盈虧仿佛虛空按鈕。最大遺憾不是虧錢,而是"親手毀了一個好好的家"。

真正的困境在於,靠開車與節衣縮食,幾乎無法償還利滾利的百萬債務,而一旦行情再起,"翻本衝動"隨時可能復燃。

這個案例完美詮釋了"機器迷境"——一個精心設計的成癮空間,旨在讓人沉浸、失控並最終逃避現實。傳統賭博尚有間歇,而加密市場全天候運作,高槓杆的即時反饋將風險與回報的循環壓縮到極致,復制了賭博機"快速操作,立即反饋"的核心成癮機制。

心理學家米哈裏·齊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概念,常被用於描述積極的沉浸體驗。但機器賭博提供的是一種"向後逃避"的僞心流,它不帶來任何自我實現,只會讓人在重復行爲中迷失自我。

這位前副廠長無疑陷入了"向後逃避"的典型狀態。他並非在創造價值,而是在一個消耗性的系統中,試圖用虛擬的掌控感來對抗現實的無力感。從最初爲了"致富",到後來不顧一切地"回本",他的目標早已扭曲。賣掉妹妹的婚房、辜負所有人的信任,這些行爲表明,他已將現實中的一切都獻祭給了那個虛擬的"迷境"。

流量化的情緒爆倉機

相比前者的緩慢潰敗,某些交易者的"賭博人生"更像一場圍繞數字盈虧和社交表演展開的宏大劇場。他們不是悄悄沉淪,而是用流量和情緒,把自己一次又一次送上公衆注視的中心。

有位年輕交易者曾在2021年的一次市場暴跌中爆紅。當時比特幣創下33%的日內跌幅,整個市場如末日般崩潰。而這位年僅19歲的交易者,用一筆1000元滾倉空單斬獲近四千萬人民幣,從此被譽爲"天才交易員"。

這是一次典型的"英雄誕生"式高潮:低成本、高回報、獨立判斷、對抗市場。

但這一切也正是最危險的開始,運氣的誘餌出現了。

一次成功的大額賭注足以建立持續投注的幻覺,那種"我可以再次做到"的執念,會讓人不斷嘗試復制那一次的幸運。這位年輕人從未真正走出那天的"中大彩",他用盡四年時間,一邊嘗試重現,一邊徹底迷失。

在此後的交易中,他不斷高槓杆操作,方向常常踩空,盈虧如潮起潮落,最終累積負債超兩億元。他一度在公開場合披露自己"已無收入來源",靠借貸維持交易,同時宣稱遭遇感情背叛、父母決裂、精神崩潰,幾度試圖自殘。

但與此同時,他又保持着極高的社交媒體活躍度。發放實盤截圖,展示盈虧起伏;每次翻身即在社交平台"撒紅包",制造關注爆點;不斷與其他圈內名人互撕、約架,刷足熱度;公布私生活糾紛、情感崩塌、精神疾病等,構建"真實但極端"的人設。

他的社交媒體已不再是信息發布平台,而是情緒賭博的"第二交易所"。爆倉、翻身、哭訴、撒錢、復仇,每一波情緒都與市場行情同步波動,每一次暴跌或回彈都是劇情的一部分。他不只是參與者,更像是自導自演的劇作者,靠着持續的劇烈情緒波動,穩固自己在圈內注意力排行榜上的位置。

這與"機器迷境"的描述高度吻合。沉迷型玩家會將情緒與投注緊密綁定,一旦沉入迷境,時間、空間、自我感都將消失,所剩下的只有一件事:繼續下注。

他之所以能長期維持流量,正是因爲讓自己成爲一個永不停息的情緒下注器。市場波動是他的劇情結構,盈虧數字是他的情緒驅動。

在機器迷境中,個體對輸贏逐漸麻木,目的從"贏了離場"變成"持續存在"。他早已不再追求一次暴利離場,而是借助加密合約的極端波動性,爲自己的粉絲羣體持續提供話題和情緒錨點。

更諷刺的是,在一次次翻車和暴雷中,他依然擁有信徒,甚至有許多人願意給他公布的帳戶上轉錢,自願做他的債主。社會型上癮結構在加密場景中的完美映射,個體不僅沉迷系統,還被羣體認同綁定,形成"失敗也值得贊賞"的容錯空間。

他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爲他瘋,而是因爲他精確詮釋了"瘋子的算法價值"。

鏈上爆紅的"市場第一賭徒"

排除未經證實的猜測,某些交易者更像是技術型賭徒的極致樣本。有人僅用70天,就將合約帳戶利潤從0做到了8700萬美元。

這一切發生在某交易平台上,全鏈透明。每一筆合約開倉與平倉,他的盈利紀錄和倉位波動,都被社區實時圍觀。他本人也頻繁發布社交媒體內容,直言"以前沒玩過合約",自己只是從小幣種交易者"即興轉型",誤打誤撞獲得成功。

這場史詩級過山車之旅迅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僅數周時間內,他的社交媒體粉絲突破38萬人。他的帳戶狀態一度成了市場晴雨表,甚至影響市場情緒。

然而,在經歷連續盈利後,他的倉位出現劇烈回撤。

70天積累的8700萬美元利潤,僅用5天時間就幾乎消磨殆盡。

他自己也在社交平台坦言:"我只是想追回我失去的收益,同時不想看起來像個賺了1億又賠光的白癡。我變得貪婪了,我沒認真對待屏幕上的數字。"

從這時開始,他的社交媒體風格變得激進又戲劇化。他將頭像換成了象徵底層的圖片,自嘲已"打回原形",嘲諷自己要去打工。

但他並未停止操作。他一邊宣布暫停交易,一邊又在數小時後曬出新開多單的倉位圖,聲稱是爲了"對抗腐敗的做市商"。他還點名某機構,指責其"狙擊個人倉位"。

爭議最高的一次操作發生在清算邊緣之際。他發布鏈上地址,公開募資,稱這些資金將用於維持倉位、降低清算風險。他承諾"若交易成功,將按1:1比例返還"。最終,他通過該地址籌得約3.9萬枚穩定幣,並確實將其用於提升保證金、維持倉位安全。

這一舉動被不少人諷刺爲"高端乞討",這波操作的結果是他所持有的比特幣倉位確實從瀕臨清算轉爲盈利,倉位一度扭虧數十萬美元。但好運沒能持續太久。隨着市場劇烈波動,他的帳戶最終再次遭遇重大虧損。鏈上數據顯示,他的本金虧損已接近2200萬美元。

圍繞他的爭議並未隨着虧損而結束。部分社區用戶稱他爲劇本型流量高手,認爲他在公開帳戶大幅波動的同時,可能在暗處持有對沖地址進行反向交易,也有人猜測其與交易平台官方存在營銷利益關係。

一位鏈上數據分析者發布長文,分析了這位交易者的鏈上邀請返佣數據、交易時間戳與代幣重合性,推測他可能通過隱藏地址進行對沖交易。該分析者認爲,公開帳戶往往處於"虧損"一側,而另一個高頻交易地址則做出方向相反的交易,且從未爆倉,盈利穩定。目前該隱藏地址盈利超400萬美元。

但截至目前,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Gas Banditvip
· 07-08 11:07
割了两年韭菜了 先咬一口
回復0
数据酋长vip
· 07-08 08:37
就是赌而已 谁不懂啊
回復0
degenwhisperervip
· 07-08 08:36
千万别碰合约 已梭哈三次
回復0
幻想矿工vip
· 07-08 08:33
套?不存在的 敢玩就玩大的
回復0
0xSleepDeprivedvip
· 07-08 08:26
割就完了 越割越上头
回復0
HashBrowniesvip
· 07-08 08:20
上岸等于认输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