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項目治理變革:基金會模式面臨挑戰 公司制結構或成新趨勢
加密項目治理範式重構:基金會模式面臨挑戰,公司制結構崛起
十一年前,以太坊基金會在瑞士成立,爲加密項目的治理結構樹立了早期範例。在"萬鏈齊發"的時代,基金會成爲了Layer1項目的標準配置,其去中心化、非營利和服務社區的特性一度被視爲區塊鏈項目治理的黃金標準。
然而,近期有關基金會模式的討論重新引發了業界的思考。這種理想化結構在現實中遇到的困境逐漸顯現,基金會的光環正在迅速褪色。
理想中的基金會被視爲項目從初創階段過渡到自治治理的重要橋梁。但隨着許多項目進入成熟期和規模化階段,這種機制開始顯露出結構性問題。內部矛盾、資源分配不當、社區參與感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許多項目基金會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治理失衡,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
一些知名項目的基金會曾因未經適當授權就做出重大決策,或資金管理不當而引發爭議。這些事件不僅損害了社區信任,也暴露出基金會在權力結構和決策機制上的缺陷。有些項目甚至因基金會與創始團隊之間的權力爭鬥陷入長期內耗,影響了項目的正常發展。
這些案例表明,當前部分基金會在治理透明度、權力結構清晰度、資金管理能力以及社區參與機制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在監管環境逐漸明朗和行業快速變革的背景下,基金會的角色定位和治理模式亟需重新審視和優化。
在加密項目的實際運營中,基金會與開發公司的角色分工形成了一種結構範式:基金會主要負責治理協調、資金管理和生態支持,而技術開發則由獨立的開發公司承擔。然而,這種模式背後可能隱藏着復雜的利益關係網路。
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北美項目背後已形成專業化的基金會"架構輸出團隊"。這些團隊爲項目提供標準化的組織結構模板,協助其合規發行代幣、設計治理架構,並參與關鍵決策。然而,這些董事往往並非項目核心成員,卻在沒有深度參與產品開發的情況下擁有實質性的決策權,甚至影響重要資源的分配。
通過分析一批基金會活躍度高的公鏈項目,我們發現多數項目的代幣在過去三個月至一年內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雖然這一趨勢部分受到整體市場行情影響,但也反映出基金會主導模式下項目發展的某些局限性。
業內消息稱,已有多家市值較高的項目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撤銷基金會架構,直接並入開發公司。作爲加密項目的兩種主要組織形式,基金會與公司制各有側重:基金會強調非營利、去中心化和生態治理,而公司制則更注重效率與增長,追求業務發展和市值提升。
隨着美國上市熱潮升溫、代幣與股票聯動加劇,公司主導的治理結構似乎更具優勢。一些投資機構也表示,開發公司模式能夠更精準地調動資源、吸引人才並快速應對變化。
在這種趨勢下,部分基金會的退出似乎已經進入倒計時。加密項目治理範式正在經歷重構,未來的發展方向值得業界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