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數字資產監管框架解析## 一、監管框架概述馬來西亞對數字資產採取"雙重監管"模式,主要由國家銀行(BNM)和證券委員會(SC)共同監管。BNM負責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不承認私人數字貨幣爲法定貨幣。SC則將符合條件的加密資產納入資本市場監管。監管制度基於2019年生效的《2007年資本市場與服務法(數字貨幣和數字代幣爲證券)命令》。SC後續發布了多項配套規章,包括《公認市場運營商指引》和《數字資產指引》,規範了數字資產交易所、IEO平台和托管服務。馬來西亞設有明確的持牌門檻。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必須註冊爲認可市場運營商(RMO-DAX),滿足高標準合規要求。SC還引入了"數字資產托管人(DAC)"制度,要求從事資產托管服務的機構必須具備相關牌照。## 二、交易所監管與市場格局截至2025年,馬來西亞共有6家獲SC批準的持牌數字資產交易所(DAX):1. Luno Malaysia:市場佔有率最高,支持約18種受監管幣種交易。2. SINEGY:以合規與安全爲特色,支持幣種較少。3. Tokenize Malaysia:運營覆蓋馬、新、越等地,獲本地投行Kenanga投資。4. MX Global:曾獲某交易平台投資,支持主流幣種交易。5. HATA Digital:第5家持牌DAX,具備獨立的美元市場交易功能。6. Torum International:第6家DAX,定位爲"社交+金融"平台。這些平台均爲RMO-DAX,與本地銀行體系聯通,支持以馬來西亞令吉(MYR)進行充值、提現和幣種兌換。截至2025年初,獲準上線交易的加密貨幣種類爲22種,涵蓋主流幣、公鏈幣、DeFi幣等。未有任何穩定幣或隱私幣獲得批準交易。Luno支持幣種最多,Tokenize次之,HATA和MX Global支持5-10種幣種。## 三、資金進出機制與外匯控制持牌交易所支持以馬來西亞令吉(MYR)爲計價單位進行充值與提現。用戶可通過本地銀行轉帳充值,或將加密資產售出提現至本人銀行帳戶。多數平台對銀行入金免收手續費,提現收取象徵性費用。投資者也可將合規幣種從個人錢包轉入交易所交易,交易後可提至鏈上錢包。所有資金進出均需經過實名驗證和反洗錢審查。爲防止資金外流,監管機關對交易所實行以下措施:- 僅允許MYR計價交易,禁止美元或其他外幣交易對。- 提現僅限本人名下本地銀行帳戶。- 加密提幣設置延遲或額外審核流程。這些設計有效避免了加密資產成爲資金轉移工具。監管基本立場是:"不禁止交易行爲,但控制跨境用途"。## 四、資金托管模式與客戶資產保障馬來西亞所有持牌交易所採用中心化托管交易模式。投資者資產由平台托管方保管,個人僅通過平台帳戶查看餘額、下單交易。平台需確保客戶資產與公司資產嚴格隔離存放,並採取適當的冷錢包/多籤名保管機制。SC引入"數字資產托管人(DAC)"制度,爲提供代幣保管服務的機構設置專門監管門檻。截至2023年底,已有包括CoKeeps在內的3家機構獲得DAC原則批準。在DAC機制全面實施前,多數平台委托第三方國際托管商托管數字資產:- Luno Malaysia:與BitGo合作保管數字資產,法幣資金托管於MTrustee。- Tokenize:資產托管由BitGo和Universal Trustee共同執行。- SINEGY:採用獨立托管方案,保障客戶資產獨立性。SC要求所有持牌交易所:- 維持1:1準備金比例,客戶資產不得挪作他用。- 實施定期資產審計與儲備證明報告披露。- 禁止平台進行任何形式的客戶資產借貸或槓杆投資行爲。## 五、市場現狀與平台競爭格局馬來西亞加密資產市場近年呈穩健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底,全國加密市場年度交易規模達約210億令吉。2022年全年新增數字資產交易帳戶達12.8萬個。平台競爭格局呈現高度集中結構。Luno Malaysia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註冊用戶突破100萬人,累計交易筆數超7200萬筆,托管資產總額42.8億令吉,年交易額870億令吉,佔整個持牌交易所市場的逾九成。其餘交易所市場份額有限,但各有特色:- Tokenize Malaysia在本地傳統金融用戶中有一定認知度。- MX Global因獲得某交易平台投資,用戶增長顯著。- HATA Digital具備美元交易區及外部流動性整合功能,受專業用戶關注。整體呈現Luno一強主導,其他平台差異化發展的格局。從投資者畫像看,散戶用戶爲主,年輕化明顯。Luno數據顯示,投資者平均年齡34.8歲,男性佔76%,中位每筆入金RM100,呈"小額、多頻次"特徵。45歲以下投資人佔DAX帳戶的72%以上。## 六、未獲許可平台的使用現象與監管態度部分資深投資者仍在使用海外未註冊平台,如某些大型國際交易所。這些平台提供更豐富的交易幣種、槓杆工具及金融衍生品,對高頻交易者和追求高收益的用戶具吸引力。面對此情況,SC採取了逐步升級的監管行動:1. 投資者警示名單制度:維護並公開發布"投資者警示名單",列出未經註冊而對本地用戶提供服務的境外平台。2. 正式執法與禁止令:多次對大型平台發出書面命令與公開譴責,要求停止對馬來西亞用戶服務,關閉網站、App與營銷渠道。3. 技術與金融手段封鎖: - 本地電信商屏蔽無牌平台網址 - 應用商店下架相關應用 - 禁止本地銀行爲未註冊平台提供充值/提現服務 - 禁止提供美元穩定幣交易,防止外匯外流4. 投資者教育與公開勸誡:多次提醒公衆勿在未持牌平台投資,否則將承擔全部風險且無法尋求法律追償。這些打擊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個國際交易所已宣布或默認退出馬來西亞市場,本地訪問與充值量大幅下降。## 七、代幣發行制度與IEO平台監管馬來西亞對數字代幣發行採取高度審慎的合規制度設計。所有涉及公開集資的代幣發行活動一律視爲證券發行,須納入《資本市場與服務法》監管。核心是引入"首次交易所發行(IEO)"平台模式,替代傳統ICO。擬通過IEO發行代幣的公司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註冊與運營地:須在馬來西亞註冊成立、境內主要運營- 最低實繳資本:不低於50萬令吉- 公司治理與股權結構:董事會至少兩位董事爲馬來西亞常駐居民,高管合計持有公司不少於50%股份- 合規品格標準:高管及大股東需符合"適當人選"標準截至2025年,已有兩家平台獲得IEO平台註冊許可:- Pitch Platforms Sdn Bhd(品牌名pitchIN)- Kapital DX Sdn Bhd(簡稱KLDX)IEO平台負責對項目進行全流程盡職調查與後續監督。完整的IEO代幣發行流程包括:申請與白皮書披露、平台盡調與審核、SC備案確認、公開發售、募集與交付、後續報告與監管披露。## 八、可發行代幣的種類與法律地位SC將代幣分爲三類,並對其發行與流通設定相應法律邊界:1. 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 - 用於獲取特定平台內產品、服務、折扣或參與權 - 若發行涉及集資行爲,仍需作爲證券納入監管 - 必須通過持牌IEO平台合規發行2.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 本質上是對公司股權、債權、利潤分紅或資產收益權的映射 - 法律地位等同於傳統證券 - 需執行《2007年資本市場與服務法》全套監管要求3. 資產代幣化代幣(Tokenized Real-World Assets, RWA): - 代表現實世界資產的數字化映射 - 即使底層資產合法、穩定,代幣化本身仍需履行證券監管義務代表性案例包括:- Integra Healthcare固收代幣:首個合規證券型代幣發行項目- BidNow平台代幣:首個在本地合規交易所實現交易流通的IEO代幣- 日新工業Ni Hsin Group IEO:上市公司參與IEO,擴大了適用主體範圍## 九、代幣交易與上市機制IEO平台完成發行後的數字代幣,若擬在公開市場流通,必須在持牌數字資產交易所(DAX)掛牌交易。上市流程包括:- 監管備案與批準:交易所就每一擬上線代幣向SC提交審查申請- 交易所內部審查:對代幣進行盡職調查- 掛牌與公告機制:發布正式公告,啓用相關交易對功能型代幣與證券型代幣在交易所掛牌後的流通機制無顯著差異。所有代幣在DAX掛牌後,均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走勢,投資者可按市價自由交易。SC建立了配套的二級市場持續監管制度,包括:- 反洗錢與實名制要求(AML/KYC)- 市場操縱監測機制- 持續披露義務若發現異常或違法行爲,SC可責令DAX暫停交易、臨時下架或取消掛牌資格。## 十、總結與展望馬來西亞數字資產監管制度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合規框架,涵蓋從加密貨幣交易、資產托管到代幣發行的全過程監管。IEO制度實現了從政策設計到實際操作的閉環,爲數字資產的合法流通與合規募資提供了制度保障。公衆對IEO制度的接受度處於"理性觀望與小規模參與"的平衡狀態。SC整體對IEO持"審慎開放"的監管態度,支持數字資產發展,但強調不會犧牲市場完整性與投資者保護。未來,IEO平台數量和項目類型仍有增長空間。更多穩定幣、RWA類資產是否開放上市,將取決於政策風險評估與市場反饋。馬來西亞或可借由其制度穩定性與法律清晰性,吸引更多企業採用合規路徑進行數字資產發行與交易,推動其成爲東南亞數字金融中心之一。
馬來西亞數字資產監管框架全解:IEO制度、交易所格局與未來展望
馬來西亞數字資產監管框架解析
一、監管框架概述
馬來西亞對數字資產採取"雙重監管"模式,主要由國家銀行(BNM)和證券委員會(SC)共同監管。BNM負責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不承認私人數字貨幣爲法定貨幣。SC則將符合條件的加密資產納入資本市場監管。
監管制度基於2019年生效的《2007年資本市場與服務法(數字貨幣和數字代幣爲證券)命令》。SC後續發布了多項配套規章,包括《公認市場運營商指引》和《數字資產指引》,規範了數字資產交易所、IEO平台和托管服務。
馬來西亞設有明確的持牌門檻。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必須註冊爲認可市場運營商(RMO-DAX),滿足高標準合規要求。SC還引入了"數字資產托管人(DAC)"制度,要求從事資產托管服務的機構必須具備相關牌照。
二、交易所監管與市場格局
截至2025年,馬來西亞共有6家獲SC批準的持牌數字資產交易所(DAX):
這些平台均爲RMO-DAX,與本地銀行體系聯通,支持以馬來西亞令吉(MYR)進行充值、提現和幣種兌換。
截至2025年初,獲準上線交易的加密貨幣種類爲22種,涵蓋主流幣、公鏈幣、DeFi幣等。未有任何穩定幣或隱私幣獲得批準交易。Luno支持幣種最多,Tokenize次之,HATA和MX Global支持5-10種幣種。
三、資金進出機制與外匯控制
持牌交易所支持以馬來西亞令吉(MYR)爲計價單位進行充值與提現。用戶可通過本地銀行轉帳充值,或將加密資產售出提現至本人銀行帳戶。多數平台對銀行入金免收手續費,提現收取象徵性費用。
投資者也可將合規幣種從個人錢包轉入交易所交易,交易後可提至鏈上錢包。所有資金進出均需經過實名驗證和反洗錢審查。
爲防止資金外流,監管機關對交易所實行以下措施:
這些設計有效避免了加密資產成爲資金轉移工具。監管基本立場是:"不禁止交易行爲,但控制跨境用途"。
四、資金托管模式與客戶資產保障
馬來西亞所有持牌交易所採用中心化托管交易模式。投資者資產由平台托管方保管,個人僅通過平台帳戶查看餘額、下單交易。平台需確保客戶資產與公司資產嚴格隔離存放,並採取適當的冷錢包/多籤名保管機制。
SC引入"數字資產托管人(DAC)"制度,爲提供代幣保管服務的機構設置專門監管門檻。截至2023年底,已有包括CoKeeps在內的3家機構獲得DAC原則批準。
在DAC機制全面實施前,多數平台委托第三方國際托管商托管數字資產:
SC要求所有持牌交易所:
五、市場現狀與平台競爭格局
馬來西亞加密資產市場近年呈穩健增長態勢。截至2021年底,全國加密市場年度交易規模達約210億令吉。2022年全年新增數字資產交易帳戶達12.8萬個。
平台競爭格局呈現高度集中結構。Luno Malaysia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註冊用戶突破100萬人,累計交易筆數超7200萬筆,托管資產總額42.8億令吉,年交易額870億令吉,佔整個持牌交易所市場的逾九成。
其餘交易所市場份額有限,但各有特色:
整體呈現Luno一強主導,其他平台差異化發展的格局。
從投資者畫像看,散戶用戶爲主,年輕化明顯。Luno數據顯示,投資者平均年齡34.8歲,男性佔76%,中位每筆入金RM100,呈"小額、多頻次"特徵。45歲以下投資人佔DAX帳戶的72%以上。
六、未獲許可平台的使用現象與監管態度
部分資深投資者仍在使用海外未註冊平台,如某些大型國際交易所。這些平台提供更豐富的交易幣種、槓杆工具及金融衍生品,對高頻交易者和追求高收益的用戶具吸引力。
面對此情況,SC採取了逐步升級的監管行動:
投資者警示名單制度:維護並公開發布"投資者警示名單",列出未經註冊而對本地用戶提供服務的境外平台。
正式執法與禁止令:多次對大型平台發出書面命令與公開譴責,要求停止對馬來西亞用戶服務,關閉網站、App與營銷渠道。
技術與金融手段封鎖:
投資者教育與公開勸誡:多次提醒公衆勿在未持牌平台投資,否則將承擔全部風險且無法尋求法律追償。
這些打擊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個國際交易所已宣布或默認退出馬來西亞市場,本地訪問與充值量大幅下降。
七、代幣發行制度與IEO平台監管
馬來西亞對數字代幣發行採取高度審慎的合規制度設計。所有涉及公開集資的代幣發行活動一律視爲證券發行,須納入《資本市場與服務法》監管。核心是引入"首次交易所發行(IEO)"平台模式,替代傳統ICO。
擬通過IEO發行代幣的公司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截至2025年,已有兩家平台獲得IEO平台註冊許可:
IEO平台負責對項目進行全流程盡職調查與後續監督。完整的IEO代幣發行流程包括:申請與白皮書披露、平台盡調與審核、SC備案確認、公開發售、募集與交付、後續報告與監管披露。
八、可發行代幣的種類與法律地位
SC將代幣分爲三類,並對其發行與流通設定相應法律邊界:
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資產代幣化代幣(Tokenized Real-World Assets, RWA):
代表性案例包括:
九、代幣交易與上市機制
IEO平台完成發行後的數字代幣,若擬在公開市場流通,必須在持牌數字資產交易所(DAX)掛牌交易。上市流程包括:
功能型代幣與證券型代幣在交易所掛牌後的流通機制無顯著差異。所有代幣在DAX掛牌後,均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走勢,投資者可按市價自由交易。
SC建立了配套的二級市場持續監管制度,包括:
若發現異常或違法行爲,SC可責令DAX暫停交易、臨時下架或取消掛牌資格。
十、總結與展望
馬來西亞數字資產監管制度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合規框架,涵蓋從加密貨幣交易、資產托管到代幣發行的全過程監管。IEO制度實現了從政策設計到實際操作的閉環,爲數字資產的合法流通與合規募資提供了制度保障。
公衆對IEO制度的接受度處於"理性觀望與小規模參與"的平衡狀態。SC整體對IEO持"審慎開放"的監管態度,支持數字資產發展,但強調不會犧牲市場完整性與投資者保護。
未來,IEO平台數量和項目類型仍有增長空間。更多穩定幣、RWA類資產是否開放上市,將取決於政策風險評估與市場反饋。馬來西亞或可借由其制度穩定性與法律清晰性,吸引更多企業採用合規路徑進行數字資產發行與交易,推動其成爲東南亞數字金融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