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2025年加密AI預測:總市值或達1500億美元 AI Agent將主導區塊鏈交易
加密 AI 領域 2025 年預測:總市值或達 1500 億美元,99% AI Agent 可能消亡
隨着 AI 行業今年的迅猛發展,Crypto x AI 領域也快速崛起。一位關注該領域的研究員對 2025 年做出了 10 項預測,現將詳情整理如下。
1. 加密 AI 代幣總市值或達 1500 億美元
目前加密 AI 代幣市值僅佔山寨幣市值的 2.9%,但這一比例預計將大幅提升。AI 涵蓋了從智能合約平台到 meme、DePIN 以及 Agent 平台、數據網路和智能協調層等多個領域,其市場地位有望與 DeFi 和 meme 並駕齊驅。
之所以對此充滿信心,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2. Bittensor 或將復興
作爲加密 AI 領域的老牌項目,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 Bittensor (TAO) 已經上線多年。盡管近期 AI 熱潮洶湧,其代幣價格卻一直徘徊在一年前的水平。
然而,Bittensor 的數字蜂巢思維 (Digital Hivemind) 正悄然實現飛躍:更多子網的註冊費降低,子網在推理速度等實際指標上的表現優於傳統對手,同時 EVM 兼容性將類似 DeFi 的功能引入 Bittensor 網路。
TAO 代幣未能飆升的原因可能在於其激進的通脹計劃以及市場對 Agent 平台的關注。不過,預計於 2025 年第一季度推出的 dTAO 可能成爲重大轉折點。dTAO 將讓每個子網擁有自己的代幣,這些代幣的相對價格將決定如何分配排放。
Bittensor 復興的潛在原因:
3. 計算市場或成下一個"L1 市場"
當前顯而易見的大趨勢是對計算能力的無止境需求。某知名科技公司 CEO 曾表示,推理需求將增長"十億倍"。這種指數級增長可能會打破傳統基礎設施規劃,亟需新的解決方案。
去中心化計算層以可驗證且經濟高效的方式提供原始計算能力。一些初創公司正在默默構建堅實基礎,專注於產品而非代幣。隨着 AI 模型的去中心化訓練變得更加實用,整個潛在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
與 L1 的比較:
4. AI Agent 或將主導區塊鏈交易
預計到 2025 年底,90% 的鏈上交易將不再由真實用戶發起,而是由 AI Agent 執行。這些 Agent 將不斷重新平衡流動性池、分配獎勵或根據實時數據反饋執行小額支付。
過去七年中構建的一切(L1、rollup、DeFi、NFT)都在爲 AI 在鏈上運行的世界奠定基礎。諷刺的是,許多建設者可能並未意識到他們正在爲機器主導的未來創建基礎設施。
這種轉變的原因包括:
AI Agent 將產生大量鏈上活動,這也解釋了爲何所有 L1/L2 都在積極擁抱 Agent。
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確保這些 Agent 驅動的系統對人類負責。隨着 Agent 發起交易比例的不斷增長,將需要新的治理機制、分析平台和審計工具。
5. Agent 集羣或將崛起
目前的 AI Agent 大多是"孤狼",孤立運作,互動極少且不可預測。Agent 集羣將改變這一現狀,讓 AI Agent 網路能夠交換信息、進行談判和協作決策。可以將其視爲一個去中心化的專業模型集合,每個模型都爲更復雜的任務貢獻獨特專長。
這些集羣網路將產生比任何單個孤立 AI 更強大的智能。要使集羣蓬勃發展,通用通信標準至關重要。無論其底層框架如何,Agent 都需要能夠發現、驗證和協作。一些團隊正在爲 Agent 集羣的出現奠定基礎。
去中心化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在透明的鏈上規則管理下,將任務分配給各個集羣,使系統更具彈性和適應性。如果一個 Agent 失敗,其他 Agent 可以介入。
6. 加密 AI 工作團隊或將是人機混合體
未來很可能與 AI Agent 合作,不是作爲奴隸,而是作爲平等的夥伴。各行各業的公司都在對人機混合團隊進行測試。
這種合作模式的優勢包括:
"員工"和"軟件"之間的界限將在 2025 年開始模糊。
7. 99% 的 AI Agent 或將消亡
未來將看到 AI Agent 之間的"達爾文式"淘汰。運行 AI Agent 需要以計算能力(即推理成本)的形式支出。如果 Agent 無法產生足夠的價值來支付其"租金",就將被淘汰。
效用驅動的 Agent 將蓬勃發展,而分散注意力的 Agent 則逐漸無關緊要。這種淘汰機制有利於行業發展。開發人員被迫進行創新,優先考慮生產用例而不是噱頭。隨着這些更強大、更高效的 Agent 出現,將有助於打消懷疑者的疑慮。
8. 合成數據或將超過人類數據
傳統觀點認爲應想方設法收集用戶的私人真實數據。但更實用的途徑是使用合成數據,尤其是在監管嚴格或真實數據稀缺的行業。
合成數據是人工生成的數據集,旨在模仿現實世界的數據分布。它爲人類數據提供了一種可擴展、合乎道德且隱私友好的替代方案。
合成數據的優勢:
下一波去中心化 AI 可能以"微型實驗室"爲中心,這些實驗室可以創建針對特定用例量身定制的高度專業化的合成數據集。
9. 去中心化訓練或將更具實用性
2024 年,一些先驅項目突破了去中心化訓練的界限。在低帶寬環境中訓練了大規模模型,證明在傳統中心化設置之外也可以進行大規模訓練。
隨着技術進步,微型模型變得更實用、更高效,AI 的未來不在於規模,而在於變得更好、更易用。預計很快將擁有可以在邊緣設備甚至手機上運行的高性能模型。
10. 十個新的加密 AI 協議流通市值或達 10 億美元
加密 AI 市場規模龐大且尚未充分開發,僅靠少數參與者難以佔據主導地位。到 2025 年底,預計至少有十個新的加密 AI 協議(尚未推出代幣)的流通(未完全稀釋)市值將超過 10 億美元。
去中心化 AI 仍處於起步階段,人才庫正在不斷壯大。新的協議、代幣模型和開源框架將不斷湧現。這些新參與者可能通過激勵措施、技術突破和用戶體驗改進等方式迅速崛起。
市場規模巨大爲項目的爆發奠定了基礎,許多項目會逐漸消失,但少數項目可能具備變革性力量。當前領先項目的優勢地位可能難以長期保持,新的價值 10 億美元的加密 AI 協議隨時可能出現。